青青久久精品一本一区人人,97色超级碰碰免费公开视频,国产1024成人精品视频,国产真人无码作爱在线观看

九成學生不認識蠟燭 情理之中的意外

2018年12月21日 07:19   來源:中國青年報   王鐘的

  在杭州一所公辦小學的科學實驗課上,任課教師給班里每個小組發了一根白蠟燭,讓學生把蠟燭放在水里,觀察蠟燭的浮沉。實驗做到一半,有個學生跑到老師身邊問:“老師,這個是什么?”后來,在給另一個班上課時,任課教師專門統計全班學生有多少人認識白蠟燭,結果有95%的學生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以前上課也會用到蠟燭,所以一直理所當然地認為學生都認識。直到那個學生偷偷來問,我才意識到這是個問題。”任課教師的反應,代表了很多成年人的心聲。

  九成學生不認識蠟燭,看到這樣的調查結果,大概不少有點年紀的成年人都會感到詫異。畢竟,在電力供應不足的年代,停電伴隨著很多人的成長記憶。蠟燭是家家必備的照明工具。在一個個漆黑的夜晚,是蠟燭給人們帶來光明與溫暖。電燈突然熄滅的那一刻,只要家里還存有一支蠟燭,心里就不會慌張,生活節奏也不至于被打斷。

  然而,時代在發展,不知不覺地,停電的日子越來越少了。對于很多城市家庭來說,一年到頭都難得有幾次夜間停電的經歷。蠟燭也不再是家庭備用的照明工具。事實上,現在要到商店里買一支照明用的白蠟燭,恐怕已經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非要應對突發停電情況,家里準備一支手電筒就是,而手機、平板電腦等充當臨時照明的電子產品更是比比皆是。小學生從沒見過白蠟燭,雖然讓人感到些許意外,卻在情理之中。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常識的概念也時刻處于變化之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一代人也有對生活常識的不同理解。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人的生活常識不知道發生了多少迭代。現如今,蠟燭與其說是照明用具,不如說是美化生活的工藝品。當代小學生對蠟燭的認知,大概主要是插在生日蛋糕上那種細細長長的彩色蠟燭,照明用的白蠟燭跟蛋糕蠟燭在形態上完全不同,難怪多數小學生都不認識。

  這些天,一臺名為“時光博物館”的展覽在全國各地巡展。跟許多博物館展覽不同,時光博物館的展覽品并非奇珍異寶,而是過去40年間人們社會生活中的尋常物件。盡管以歷史的維度而言,40年不算太長久的時間,但中國人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的變遷如此迅捷,以至于很多事物都有了年代感,都構成了人們的歷史記憶。公交月票、磁帶、紅白機……這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生活常見物品,都會讓現在的小學生感到陌生。

  因此,小學生不認識白蠟燭,沒什么好大驚小怪的,更不必為此憂心忡忡。歸根結底,白蠟燭已經退出日常社會生活,自然也不再是生活常識。其實,青少年了解新事物、掌握新的生活知識的能力,往往比上一代人要強得多。現在不是都在說,小學生都開始學習計算機編程技術了么?成年人非但不能以“一代不如一代”的心態看待青少年,還要隨時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上時代。

  值得反思的是,由于教材更新緩慢、教學方法陳舊,很多面向這一代學生的教學場景,確實會讓孩子們感到隔閡與困惑。不單單是白蠟燭,像在相關報道中列舉的一樣:現在空氣開關和電子式電能表已經普及,教材中依然是閘刀開關和機械式電能表;講到大氣壓還以農村的抽水井為例;醫院掛點滴的瓶子也從玻璃瓶改成了軟塑料袋……教學場景保留著學生難以接觸的舊事物,加大了學習的理解難度,有悖于實踐性教學的初衷。

  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1970年出版的《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中寫道,即使在不久以前,老一代仍然可以毫無愧色地訓斥年輕一代:“你應該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我曾年輕過,而你卻未老過。”但是,現在的年輕一代卻能夠理直氣壯地回答:“在此刻這個世界上,我是年輕的,而你卻從未年輕過,并且永遠不可能再年輕。”在后喻文化時代,老一代人很難憑借有限的生活經驗而站到知識的制高點。

  當然,生活常識、生活方式時刻在變,對生活的熱情,對實踐出真知的追求,卻具備永恒的價值。不熟悉、不了解白蠟燭固然沒什么可惜的,但還有很多常識,因為城市孩子生活閱歷的局限而未得到普及。比如,很多小學生天天吃著白米飯卻沒有親眼見過稻田,不知道青菜葉是怎么形成交錯鑲嵌結構的。年輕一代對新事物的敏銳感固然值得嘉許,但也要補齊生活閱歷的短板,加強自己的動手能力。

(責任編輯:武曉娟)

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