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久久精品一本一区人人,97色超级碰碰免费公开视频,国产1024成人精品视频,国产真人无码作爱在线观看

走可持續的現代化道路

2013年09月17日 08:07   來源:人民日報   張顥瀚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上下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滿懷信心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此同時,我國經濟形勢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重要變化。新情況提示我們,需要在客觀判斷經濟形勢、科學分析當前經濟問題深層次原因的基礎上,努力探索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的現代化道路。

  我國的現代化不能復制西方模式

  傳統的現代化道路對能源資源高度依賴。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在英國啟動。這一波現代化以機器大工業為支撐,包括對殖民地國家資源和市場的掠奪,造成了大量的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此后,又先后興起以美國為代表的第二波現代化,以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為代表的第三波現代化。前者在移植復制歐洲早期現代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以新興科技、智力資源和金融服務業為主要支撐;后者則主要通過引進吸收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實現發展,并以全球市場為支撐。這兩波現代化浪潮仍然沒有擺脫對能源資源高度依賴的模式。

  由于傳統現代化路徑對能源資源的高度依賴,每有一個或一批國家實現現代化,就會給地球生態環境增加新的壓力。目前全球現代化人口達到13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8%。根據《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現代化國家(OECD成員國)2011年共消耗了全球51.5%的石油、47.7%的天然氣、29.5%的煤炭、81.4%的核能、39.8%的水電和76.0%的其他可再生能源。

  近年來,包括我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掀起了第四波現代化浪潮。新興市場國家人口眾多,相當于目前實現現代化國家人口的兩倍多,傳統的主要依靠消耗能源資源的現代化道路顯然難以持續。我國的現代化道路如何才能走通走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我國的人口相當于目前實現現代化國家的人口總和,我國的現代化不可能是家家住別墅、人人有汽車,而必須走出一條新路。這條新路,就是可持續的現代化道路。

  我國經濟面臨新挑戰

  處于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的換擋期。當前,一些因素導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一定程度的下降。比如,化解產能過剩會影響經濟增長速度,減少缺乏社會需求的傳統產業生產會降低經濟增長速度,控制高污染產業同樣會降低經濟增長速度。但同時還有一些重要因素能夠促進和支撐經濟增長,特別是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加速發展、消費與內需的增加、城鎮化的推進都會給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從當前的經濟形勢來看,我國經濟已由之前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放緩到去年以來7%至8%的中高速增長,這一增長速度可能成為今后的常態。這樣的增長速度,符合轉型階段經濟發展的規律,有利于改變多年來的經濟緊運行狀態,有利于產業結構、經濟結構調整,因而是一個有利于轉型升級的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

  處于轉型中的陣痛期。當前,我國正由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向現代、集約、可持續的增長方式轉變,這一過程中難免出現陣痛。目前我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焦炭等行業的產能利用率低,產能過剩問題突出。產能嚴重過剩,在加大能源資源消耗的同時帶來一系列問題,如企業流動資金短缺、經營困難,金融正常循環受阻、地方債務風險加大,就業困難、財政收入增長緩慢等,甚至可能形成經濟的惡性循環。化解產能過剩,必然要對經濟結構進行較大調整。同時,我國人口紅利趨于遞減,勞動力成本上升,企業生產經營成本隨之上升,企業生存發展更為艱難。傳統的以能源資源高消耗為特征的經濟增長還帶來了環境污染等問題,形成了資源環境約束加劇與群眾相關訴求增加的疊加效應。這些問題表明,我國經濟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只有闖過轉型升級這道關口才能向更高層次邁進。

  發展受到資源和環境的硬約束。我國人口多、資源少,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弱。我國人均耕地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約40%,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銅和鋁土礦等重要礦產資源人均儲量分別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42%、18%和7.3%。我國森林覆蓋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沙化土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近1/5,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3以上。同時,環境污染問題嚴重,近年來水污染事件頻發、霧霾天氣增多,不少地區的環境容量已經逼近臨界點。資源和環境問題越來越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硬約束。

  努力探索可持續發展道路

  世界現代化的發展規律和我國經濟的發展態勢,都要求我國改變傳統的發展路徑,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可持續的現代化新路。所謂可持續的現代化,就是以健康、可持續、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核心理念,以減少能源資源消耗為主要指向,以集約節約、優質高效、清潔綠色、人本和諧為主要特征的現代化。可持續的現代化,要求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與傳統現代化相比,可持續的現代化新路主要新在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新在強調創新驅動,新在倡導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新在堅持以人為本、協調推進。走可持續的現代化道路,需要我們從世情、國情出發,圍繞“可持續”這一核心,從發展模式、空間載體、生態保障、文化支撐、社會動力、體制機制等方面進行探索。

  探索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實現從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產出的轉變,形成低耗能、高效率、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樹立新的資源觀,著力實現由依靠物質資源為主到依靠智力資源為主的轉變。推進改革創新,化解產能過剩,大力發展能耗低、產值高、就業崗位多的現代服務業,逐步確立新興產業的主導地位,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打造可持續的空間載體。注重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實現各類生產生活要素和資源在空間上合理配置。一方面,注重城市建設質量的提升,加大公共交通投入,提倡低碳出行、綠色出行,持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和人民生活質量;另一方面,堅持優化城鎮布局與農村就地城鎮化相結合,引導農民就近就業,實現就地城鎮化,以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逐步實現生活方式的現代化。

  形成可持續的環境保障。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減輕環境負擔,增強環境自我修復能力。引導城鄉居民轉變消費方式、生活方式,避免無限制地追求物質消費。改變干部考核評價導向,不再只以GDP論英雄,注重綠色發展,注重生態文明建設。

  強化可持續的文化支撐。文化建設是現代化建設的靈魂,建立在文化荒漠上的現代化既不是真正的現代化,也不可持續。在可持續的現代化中,人的現代化既是目標、又是支撐。應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質。

  激發可持續的社會活力。在現代化進程中,必然形成人的社會性集聚,而社會性集聚會帶來競爭加劇,從而可能導致社會矛盾加劇和社會不穩定性增加。走可持續的現代化道路,要求更加關注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尋找更為積極穩妥的解決辦法,不斷激發可持續發展的正能量。

  完善可持續的體制機制。走可持續的現代化道路,需要建立一個具有引導性和先導性、能夠產生激勵、規范與約束作用的指標體系。同時,構建相應的政策體系,包括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以及各個領域諸如能源、產業、城鎮化等方面的具體政策設計。

  (作者為江蘇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

(責任編輯:周姍姍)

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