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久久精品一本一区人人,97色超级碰碰免费公开视频,国产1024成人精品视频,国产真人无码作爱在线观看

白國強:推動城鄉資源雙向互補流動 促進城鄉一體發展

2018年04月09日 07:33   來源:南方日報   

  在我國城鎮化發展進入到減速的新階段,逆城鎮化端倪逐漸顯現,部分城市居民、城市基礎設施和要素資源逐漸向小城鎮或鄉村地區轉移及延伸,城市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對鄉村地區的影響也更加深刻,城鄉之間要素資源的流動呈現出雙向互補、均衡協調的合意趨向。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兩會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農村發展和城市化應該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為此,要努力克服城鄉之間不合理的體制機制障礙,全面綜合考慮城鄉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促進城鄉一體協調發展。

  基本現實:逆城鎮化與城鎮化發展并存

  “逆城鎮化”表現為人口向大城市和大都市區集中轉變為向小都市區、非都市區的反向移動的趨勢。“逆城鎮化”在我國目前主要表現為部分“農轉非人員”回鄉創業,“告老返鄉者”“城中村”的原居民和城市郊區被征地農民等類型人口的戶籍(或居住地域)向鄉村地域遷移(或滯留)的過程。逆城鎮化不是鄉村方式的簡單復制式的回歸,其本質上是一種綜合的城鄉戶籍價值變化所引致的資源配置地域變化。逆城鎮化不僅表現為人口的鄉村留置或向鄉村的遷移,而且綜合地表現為城市功能的基礎設施、社會方式、就業機會、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向鄉村延伸。由于城市主要在經濟產品的供給上占有突出的優勢,鄉村在生態產品的供給上表現出比較明顯的優勢,一部分人迫于城市人口膨脹、地價上漲、交通擁堵、環境惡化、市民生活和居住成本升高等系列問題的壓力,特別是部分進入城市的農民工無法享受到與城市戶籍人口同等的公共服務水平,使其不得不在居住地域選擇上作出新的調整,向中小城鎮及鄉村地區轉移。在現階段,城鎮化發展仍然是我國重要的發展方向,目前我國城鎮化率為58.5%,今后仍然繼續提高。因此,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逆城鎮化與城鎮化發展并存將會是一種常態性的基本現實。

  要素雙向均衡互補流動:城鄉協調的合意狀態

  盡管逆城鎮化還不是主流的發展趨勢,但隨著要素資源的雙向均衡流動趨勢逐步形成,將為鄉村振興和城鄉一體發展提供資源支持。在城鄉發展的過程中,城市與鄉村作為兩種不同特色的地域,具有各自的優勢。最為突出的是,城市具有鮮明的規模化集聚的現代經濟特性,是創新驅動發展發源地;鄉村具有天然的生態和土地資源優勢,是第一產業發展原生地;城鄉都有把對方作為市場區、資源地的需求,城鄉雙向互補式的要素資源流動是城鄉發展的合意狀態。這種雙向的流動,必將朝向均衡式方向轉變,并進而轉變為城鄉的共同繁榮發展狀態,這就是“相得益彰、相輔相成”。逆城鎮化是對鄉村回歸的升級和轉型,是鄉村現代化的必經過程。未來鄉村發展將更多地表現為城市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鄉村蔓延和滲透。但是,目前在城鄉發展上還存在體制機制梗阻的問題,如在城鄉戶籍制度、城鄉資產產權制度、城鄉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協調不接軌的問題,直接導致鄉村資源低效率配置狀態。這種低效率的農村資源配置狀態,還會進一步阻滯城市資金、人才等優質的生產要素向鄉村滲透,并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將影響國家整體的經濟效率,為促進逆城鎮化與城鎮化發展“相得益彰、相輔相成”,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需要更多的政策機制協調和完善。

  建立逆城鎮化與城鎮化發展有序協調的機制

  在處理逆城鎮化與城鎮化發展的關系上,需要一系列公平合理的城鄉制度創新。首先要確立城鄉統一的以身份證管理為核心的人口流動和戶籍管理方式,逐步剝離附著在戶籍之上的福利;由此相應地促進勞動擇業制度、就業保障制度、失業登記制度、養老及醫療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等各項制度的銜接和并軌,使進城農民在住房、參軍、子女入托入學、社會保障、就業、職業培訓等方面享受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并履行相應的權利和義務,成為與城市戶籍人口享受同等“國民待遇”的居民。其次,要推動城鄉資產產權制度的銜接,尤其是逐步實現鄉村土地產權制度、住房(宅基地)產權制度的銜接。要通過鄉村土地和住房制度的改革,實現鄉村土地和住房的資產化股份化,確立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機制,為鄉村資產產權的流動和盤活奠定制度基礎。再次,要建立城鄉統一市場,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合理的價格制度。目前,由于沒有形成完善的城鄉一體的市場,鄉村地域的眾多資源、要素和產品市場沒有納入到競爭性的價格形成機制之中,導致城鄉交換的不平等。最后,要建立城鄉平等的財稅金融分配制度,推動形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新格局。遵循事權財權相對稱的原則,逐步改變按行政級別和權力分配財政資源的慣例,積極推動財政資源的下沉,在城鄉之間形成合理的財政資源配置格局;在綜合考量效率原則和公平原則的前提下,促進財政資源和金融資源向鄉村適度傾斜配置,培育和增強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白國強,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科研處處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焱)

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