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久久精品一本一区人人,97色超级碰碰免费公开视频,国产1024成人精品视频,国产真人无码作爱在线观看

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

2024-09-14 06:57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臧夢雅)

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

2024年09月14日 06:57   來源:經濟日報   

  新就業形態是伴隨著互聯網技術應用和數字經濟發展而出現的工作模式,目前我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已占職工總數的21%,主要分布在交通出行、生活服務、知識技能、醫療分享等領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圍繞完善就業優先政策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資源高效配置開拓就業新領域新賽道

  新就業形態的涵義是什么?與傳統就業形態相比,新在哪里?

  鮑春雷(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智庫工作辦公室副主任、研究員):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把就業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有效應對各種壓力挑戰,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為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新就業形態是伴隨著互聯網技術應用和數字經濟發展而出現的工作模式,如依托互聯網平臺就業的網約配送員、網約車駕駛員、互聯網營銷師等。新就業形態具有勞動關系靈活、工作內容多樣、工作時間彈性、創業機會互聯等特點,對于擴大就業容量、調節勞動力市場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對提升就業質量、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提出新要求,既應該鼓勵發展,也需要對其進行規范。與傳統就業形態相比,新就業形態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新的配置機制。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就業資源借助數字化手段進行整合與配置,將碎片化的就業資源進行優化組合,借助算法模型匹配給適合的勞動者,實現了勞動力資源與工作任務的高效配置。這一方面擴大了就業資源的配置范圍,一方面打破了就業的時空限制,提高了勞動者獲取就業機會的便利性。

  二是新的組織方式。不同于傳統科層制的組織管理方式,新就業形態通過各種數字平臺對用工進行管理,勞動組織關系從傳統的“公司+員工”模式逐漸轉變為“平臺+個人”模式。企業不再獨占勞動力資源,勞動者也不再只為單一雇主服務,平臺利用大數據算法構建用工管理規則體系,運用數字化方式對勞動過程或結果進行管理。

  三是新型工作模式。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工作模式是按需用工,供需雙方在任務結束后,其合作關系也隨之結束。相比傳統工作方式,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在工作時間分配上更加自主、靈活,工作空間也不再局限于工廠、車間、辦公室等固定場所,更多的是在線工作和遠程工作。擁有多重職業身份的勞動者越來越多,“自帶信息、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的U盤化就業方式廣為普及。

  四是新型用工關系。平臺企業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存在多種組織和管理模式,新型工作方式的任務化特征模糊了傳統用工關系,以往勞動者歸屬于某一經濟組織而形成的穩定關系,被更多靈活多樣的合作關系所取代。用工管理呈現去雇主化、去組織化趨勢,不同用工模式對傳統用工管理、就業服務、勞動權益保障等提出新的挑戰。

  新就業形態快速發展,已成為就業市場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也成為職工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發展態勢來看,主要表現出以下幾個特征。

  其一,蘊含持續拓展就業空間的潛力。數字經濟時代,就業市場受到新經濟模式的影響不斷發展變化,新就業形態應運而生,兼具時間彈性靈活、工作自主性強、業務輻射范圍廣等特性,呈現出供需兩旺的態勢,成為新形勢下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在就業市場中的地位日漸重要。

  其二,覆蓋范圍向全行業、各領域滲透。新就業形態發展初期主要集中在生活服務領域,隨著數字技術與各行業融合,新就業形態的覆蓋范圍遍布各個領域,且不斷由簡單操作向專業技能轉變,軟件開發和信息技術類、多媒體和創意工作類、文書服務與數據錄入類、寫作與翻譯類等各種職業類型逐步走向平臺化,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

  其三,獲得供求雙方的認可。一方面,企業基于成本與風險管控,對新就業形態產生越來越多的需求,不僅增加了勞動力獲取的便捷性,而且降低了用工成本。另一方面,數字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勞動者,其知識技能更加多元化,更向往自由靈活的工作方式,也更青睞各種新就業形態。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新就業形態不僅為傳統產業轉崗勞動力就業開拓了新領域,也為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女性、退役軍人、殘疾人等重點群體就業開辟了新渠道。也要看到,隨著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比重不斷上升,難以適用傳統勞動標準的勞動者范圍逐漸擴大,勞動權益保障面臨新情況新問題。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新時代新征程就業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圍繞完善就業優先政策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新形勢下,需進一步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持續促進就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不斷增強廣大勞動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完善制度機制破解規范發展難題

  為推動新就業形態規范健康發展,國家采取了哪些舉措,成效如何?

  田永坡(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人力資源市場與流動管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新就業形態快速發展,已成為提升經濟活力和吸納就業的重要力量。從推動新經濟業態方面看,2023年商務部重點監測平臺交易額全年增幅30%,電子商務交易額468273億元,比上年增長9.4%;網上零售額15.42萬億元,近5年累計增長45.1%。從吸納就業方面看,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數量達8400萬人,已占職工總數的21%。

  新就業形態發展還面臨一些亟需規范的問題。例如,用工鏈條長、實際用工主體認定難、勞動者在出現用工糾紛后維權難。同時,用工主體模糊也增加了將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納入現存社會保障體系的難度。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不斷完善相關制度舉措,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

  第一,規范平臺企業和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之間的勞動用工關系。根據企業用工形式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就業方式的不同,健全勞動者公平就業、勞動報酬、勞動安全、社會保險等制度。人社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從明確勞動者權益保障責任、補齊勞動者權益保障短板、優化勞動者權益保障服務等方面作出系統部署。值得一提的是,該指導意見針對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劃分這一備受關注的問題,對“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的”“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但企業對勞動者進行勞動管理”“個人依托平臺自主開展經營活動、從事自由職業等”三種情形下如何確定勞動關系以及相關的權利義務提出明確要求。之后出臺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休息和勞動報酬權益保障指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規則公示指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維護服務指南》等,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群體的勞動報酬權、勞動條件權等進一步細化。

  第二,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針對出行、即時配送等新就業形態職業傷害發生概率較高的問題,北京、上海、江蘇、廣東、海南、重慶、四川7省市開展職業傷害保障試點,為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提供支撐。出臺《關于加強零工市場建設 完善求職招聘服務的意見》等,對包括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在內的靈活就業人員的求職招聘、就業幫扶等服務和載體建設進行部署,廣東、湖南等地因地制宜開設適合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特點的零工市場,取得積極成效。全國總工會從2021年起推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入會工作,從明確入會路徑、創新管理方式、深化維權服務、強化經費保障等方面,把各類平臺就業群體吸引過來、組織起來、穩固下來,使工會成為他們愿意依靠的組織。此外,人社部、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公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典型案例,有效提高了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辦理質效。

  第三,大力開展新就業形態職業技能培訓。一是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指導各地將職業培訓作為公共就業服務重要內容,多渠道公開培訓信息,公布補貼性培訓目錄、培訓和評價機構目錄,為勞動者自主選擇培訓機構和培訓項目提供便利。二是加快建立適合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模式,優化職業技能培訓補貼申領、發放流程和提供便利化服務。2023年,人社部確立了73個新業態新模式從業人員技能培訓工作重點聯系城市,鼓勵各地健全完善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大培訓工作力度。三是開展多樣化職業技能培訓。人社部組織開展了新就業形態技能提升和就業促進項目試點工作,指導上海、江蘇等11個省份與美團、滴滴等企業合作開展網約配送員、網約車司機等培訓。

  在一系列政策舉措推動下,新就業形態實現快速發展。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平臺經濟發展觀察(2024年)》,2023年頭部平臺企業經營情況明顯好轉,市值排名前十的上市平臺企業總營收3.6萬億元,同比增長12.7%。艾瑞咨詢公布的研究測算顯示,2023年即時配送行業規模約3410億元,預計2028年將超8100億元。同時,規范化程度持續提升,合同簽署覆蓋面明顯擴大。據統計,全國各級工會推動頭部平臺企業建立協商機制、簽訂集體合同,已覆蓋快遞員230萬人、外賣配送員300萬人和網約車司機380萬人。

  創新舉措增強勞動者獲得感

  各地保障和推動新就業形態發展積累了哪些經驗做法?

  李長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勞動經濟學會勞動力市場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從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及“新就業形態”的概念,到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黨中央高度重視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近年來,各地區因地制宜出臺扶持政策、推出暖心舉措,不斷增強廣大勞動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山西通過構建覆蓋全省的零工市場網絡,推進靈活就業人員維權由難到易,全力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一是法律援助落實落地,加大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政策宣傳,提高靈活就業人員維權和安全意識。二是監督管理公開透明,公開零工市場制度舉措、服務熱線和投訴舉報方式,指導督促用工主體依法合規用工。對進入零工市場的用工雙方實行初審登記制度,從源頭加強零工市場用工管理。三是維權調解有序推動,設置勞動維權服務窗口,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普法宣傳、協商調解、勞動仲裁等服務,做好維權調解工作,幫助務工人員正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第二,創新市場監管和勞動保障監察執法。貴州出臺關于推進新就業形態勞動糾紛一站式調解工作的實施指導意見,各市(州)、縣(市、區)推動建立新就業形態勞動糾紛一站式多元聯合調解工作新模式,在各地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調解中心、社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綜治中心)或相關調解組織增加一站式聯合調解功能,做好各類調解銜接聯動工作,合力化解新就業形態勞動糾紛。廣西南寧市西鄉塘區法院與當地勞動保障監察大隊簽訂合作協議,為靈活就業人員勞務報酬糾紛建立快速解決機制,不僅緩解了訴訟程序耗時長的問題,而且有效減少了維權成本。山東泗水縣針對道路貨運、網約車、快遞物流、外賣送餐、網絡直播等行業勞動者設立救助基金,分為大病救助、助學救助、急難臨時救助三種類型,符合條件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本人及其配偶、父母、子女等家庭成員都可申請救助,救助金額一般在1000元至10000元。

  第三,完善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陜西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協商協調工作,由省市縣三級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深入企業指導開展集體協商,在平臺企業建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協商協調機制,常態化開展集體協商“要約行動”,聚焦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工資待遇、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與衛生等方面開展集體協商。福建從今年6月起施行婦女權益保障條例,對婦女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作出制度回應,建立健全婦女權益保障體系。其條例有兩大亮點,其一是針對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女性勞動者權益保障作出規定,推動政府為其提供免費的兩癌篩查服務;增加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女性勞動者生育保險規定;要求互聯網平臺企業在制定制度規則和平臺算法時,充分聽取女性勞動者意見。其二是增加生育支持和保障舉措,減輕婦女和家庭生育負擔,鼓勵發展托幼一體化服務,率先將國家鼓勵幼兒園招收的二歲至三歲嬰幼兒擴大至三歲以下所有嬰幼兒;鼓勵有條件的社區、用人單位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務;建立對依法保障職工生育權益用人單位的激勵機制。

  第四,注重發揮群團組織在維護勞動保障權益方面的積極作用。新修訂的《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辦法》明確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規定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靈活就業勞動者可以加入工作地或居住地工會,區域性、行業性工會組織可以代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靈活就業勞動者、沒有建立工會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或行業代表組織簽訂區域性、行業性集體合同。湖南株洲市總工會大力實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十百千”工程,提出利用3年時間,建立縣級新就業形態行業工會聯合會10個,建成新就業形態工會組織100個,建設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之家1000個,通過實行工作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責任化、責任具體化,提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建會入會質效。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工會驛站18.42萬個,平均每天服務戶外勞動者327萬人次。(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臧夢雅)

精彩圖片